【學習一分鐘】帶您了解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2022年12月28日,省政府批復同意設立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位列其中。那么,“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什么呢?小編帶您了解下。
什么是“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名稱概念基于南北盤江夾江地帶的黔西南地區“流域文化的整體性”(地域獨立完整)、“歷史、民族文化的豐富匯聚”(地方、民族交融歷史)、“區域文化整體性輻射影響力”(作為黔文化的重要構成)而言。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基本范圍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行政區劃同,即整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均可視為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范圍。其總面積約3.03萬平方公里,戶籍人口301萬人,其中漢族戶籍人口160余萬,布依族戶籍人口91萬人。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兩個概念:一是黔西南州全境,二是以14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核心的文化區域分布。
這個區域的“保護區”概念,包含了所有的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生態區域文化、自然生境等一系列要素。
為什么要建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
黔西南州自然生態與民族文化生態良好,民族文化極具特色且保存完整,是中國民族文化區域性存續不可多得的范本,設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冶州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對黔西南民族文化實行區域性、整體性保護意義重大。根據《貴州省省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管理暫行辦法》(黔文旅發〔2022〕22號),我州組織編寫了《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規劃綱要》,并組織專家進行了審核論證,專家組一致認為:黔西南州民族傳統文化歷史積淀豐厚、存續狀態良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分布較為集中,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科學價值和鮮明的區域特色、民族特色,傳承實踐富有活力、氛圍濃厚,當地民眾廣泛參與,認同感強,與民族文化遺產密切相關的實物、場所保存利用良好,其周邊的自然生態環境能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良性的發展空間,具備建設“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可行性和必備條件。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的總體目標是什么?
建設一個黔西南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內涵豐富、布局合理、管理規范、民眾認同、社會知譽度高、綜合效益好,充分展示黔西南地方和民族文化魅力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立一套完整可行的黔西南地方、民族文化生態整體性保護體系,維護區域內文化生態系統平衡和完整。使黔西南地方和民族文化在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強中華民族認同感和凝聚力中發揮重要作用,促進黔西南州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為建設各族人民宜居、宜業、生態、平安、幸福的黔西南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通過“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全面提高區域內各族人民的文化自覺,全社會民族文化生態保護意識全面提高,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自豪感顯著增強,區域經濟、社會、文化全面協調發展。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目標實施路徑是怎樣的?
第一,在州級層面,一年內完成保護區的區域劃定、標識、宣傳設計,并且作出保護區區域發展規劃,完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其他文化遺產保護的概念鏈接,在思想、理論和實踐中,實現區域內多種保護內涵的關聯性分布。
第二,各縣在 16 個月內完成以 14 個國家級非遺項目核心區建設,要求國家級非遺所屬申報地的縣域主管部門,在原有保護工作的基礎上,改變單一項目的保護,提升為區域性、整體性保護,切實增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命力和傳承活力。
第三,在五年內完成整個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目標,完成非遺名錄保護的區域化提升,完成與當地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整體性互動,完成專業保護和全區域民眾保護聯動與融合,并且在地方文旅融合發展中提供強有力的發展性支撐。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保護措施有哪些?
一是科學制定“保護區”總體規劃;
二是依法對“保護區”進行整體性保護;
三是依法對“保護區”重點區域進行整體性保護;
四是強化“保護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保護;
五是加強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
六是加強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
七是加強“保護區”建設的理論和政策研究;
八是加強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和人才培養;
九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民族文化保護區實踐;
十是對區域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差別性保護;十一是營造“保護區”可持續發展的良好氛圍。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階段性目標有哪些?
01
第一階段:規劃實驗(2023年-2027年)
目標:全面規劃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明確各級保護范圍、內容、措施和目標;加強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建檔,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借鑒國內其它先行保護區的經驗,選擇重點進行保護區保護實驗。
02
第二階段:全面實施(2028年-2032年)
目標:全面落實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各項規劃,推廣重點示范經驗,全面展開保護工作。
03
第三階段:常態保護(2033 年-2037 年)
目標: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全面建成,進入常態保護階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如何分期實施?
01
第一階段
初步建立一套切實可行的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整體性保護體系及保護制度和運行機制;
開展全民文化生態保護宣傳與教育,培養一批能勝任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專業人員;
完善文化遺產保護措施,使瀕危和重要的黔西南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傳承人得到有效保護;
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基礎設施投入,建立一個區域性綜合性的大型的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建設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示范基地、展示館(廳)和傳習所(室),建立一批優秀傳統民族文化進校園的特色學校,初步形成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網絡;
區域內全民參與文化生態保護的意識不斷提高。
02
第二階段
全面展開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工作,健全完善民族文化保護體系,形成穩定的民族文化生態保護聯動機制;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廳)和傳習所(室)的軟硬件設施較為齊備;
各類專題性的各種級別類型的民間和政府多類型投入的博物館、陳列館在州內各縣展開建設;
列入各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得到有效保護,各種交流活動良性開展,文化傳承有序進行;
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和傳承群體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開展傳習活動;
黔西南民族文化影響較大;
全社會文化生態保護意識普遍提高,全州文化生態保護網絡有效運行,文化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03
第三階段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全面建成,實現保護工作科學化、規范化、網絡化、數字化、法制化;
“保護區內基礎設施建設和傳習場所建設達到規劃標準,具有重要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黔西南文化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在良好的文化生態環境中得到完整的保護和傳承,保護民族文化遺產成為全州各民族群眾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
建成若干個黔西南民族文化生態博物館和文化生態保護社區、村落,文化傳承保護和社會經濟生活協調發展,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神和智慧融入現代生活;
提高黔西南民族文化在全國乃至世界的影響力,使“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成為各族民眾的精神家園。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文化生態保護區”有哪些保障措施?
法律制度保障;組織保障;政策保障;資金保障。
來源:黔西南宣傳

頻道推薦
共有0條評論